●市统计局驻峄山镇存里村工作组:“三项措施”助力村庄发展跑出“加速度”
●简讯一则
市统计局驻峄山镇存里村工作组:
“三项措施”助力村庄发展跑出“加速度”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市统计局驻峄山镇存里村工作组深切感悟到: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做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关键。通过工作实践和深入思考,工作组总结出三项举措,让村庄发展跑出“加速度”。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找准适合村庄发展的特色产业
从去年7月份驻村的第一天起,市统计局驻村工作组就把“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工作组更明白,目标的实现需要切实有效的抓手,即如何依托村庄自身优势找准产业振兴的突破点,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牵动村庄全面发展。突破点只能在实践中发现,驻村工作组通过对存里村的综合考察,发现该村周围地形以低矮丘陵为主,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优质黄桃种植,并且优质黄桃具有产量大、品质好、附加值高的特点,每亩地收益能达到2--5万元,尤其是克服了传统桃品种不耐储存的劣势,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桃产业在用工方面需求也很大,在果树剪枝、授粉和采摘季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带动大量村民就业。
要发展桃产业,零打碎敲很难有成效,必须搞规模化经营,于是工作组找到在存里村流转了近1200亩土地的一家土地流转大户,经过多次深入沟通,发现承包大户是一位“农业通”,对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也有强烈的愿望,双方一拍即合。在工作组的鼓励支持和村“两委”的配合下,今年3月份一期600亩优质黄桃已全部种植完毕,桃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的各项工作也已基本就绪,以桃产业为突破点引领存里村乡村振兴的前景可期。
提前谋划、因势利导,尝试新业态带动发展
在信息化纵深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农村产业要想发展好,除了大力采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外,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存里村优质黄桃种植基地的长远发展,也需要走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新兴业态渠道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此,工作组决定在优质农产品新业态销售上主动作为。他们首先积极协调国土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办理了设施农业场所建设手续,还利用第一书记项目资金,建设了一处300平方米的厂房式电商经营场所,租赁给承包大户使用,帮助他加快发展桃产品电商。
同时,今年疫情期间,根据承包大户提供的信息,河北一家厂家开发出了农产品自助零售机器,可以像自助售货机一样在小区、商超等无接触销售农产品,工作组敏锐的认识到这是一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业态销售模式,于是积极鼓励支持承包大户前去对接学习,争取早日引进落地。通过持续开展工作,目前承包大户已经与河北商家谈妥代理事宜,并首期选定在济宁市任城区的部分小区、商超布点,展开了新业态零售工作,随后向邹城等地延伸。同时,承包大户还把农产品自助零售的拣选、分装工作放在了存里村的电商产业园,这将会给附近村民带来大量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
优质林果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企业不同,有较长的成长周期,尤其是果树种下的前两年,收益少是产业发展的痛点,因此如何谋划好产业发展的远近期问题也显得十分迫切。为了让优质黄桃产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工作组与承包大户一起多方调研学习,根据存里村离城较近并且紧邻京台高速的地理特点,拟定了春季赏花、夏秋采摘、四季星空篝火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循环经济,在桃产业园里引进种植错时上市的高附加值西瓜新品种,开展生态肉食鹅养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与损害等,让桃产业链条真正延伸广、“活”起来,解决好近期收益不足的痛点问题。
巧借外力、善用杠杆,撬动村庄发展
【简讯】
路灯安到家门口 照亮乡亲门前路 为改善石墙镇张楼村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活,石墙镇乡村振兴服务队走街串巷实地调研,积极与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多次商议,实施张楼村路灯更换项目。近日,石墙镇张楼村太阳能LED路灯全部安装完毕。全村共更换LED太阳能路灯101盏,总投资7.9万元,涉及村内5条主干道路和所有背街小巷,切实解决村民夜间出行不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