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活动简报

2012下派工作简报48期

来源:[db:来源]|发布时间:2012-06-28|浏览次数:95

 

●“第一书记”助推“峄山速度”

●简讯两则

 

真情投入临菏路东延工程

“第一书记”助推“峄山速度”

 

临荷路东延工程,是我市2012年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是城市“大外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拓宽改造工程峄山段全长9.3公里,涉及3个管区11个村,搬迁村民400余户,沿街门头房500余间,任务非常艰巨。在市交通建设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从212日正式启动搬迁工作至今,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却创造了以“拆迁快、清运垃圾快、道路建设快、社区建设快”为主要内容的新“峄山速度”,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誉。

近日,记者到临菏路东延工程现场采访,从中发现了“第一书记”们积极参与、奋力助推的身影。“整个工程推进得如此之快,与‘第一书记’们想干敢干、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扎实工作作风分不开。”峄山镇临菏路东延工程搬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镇党委书记秦晓东感慨。

靠上再靠上,将心比心说拆迁

为给临菏路东延工程让道,峄山镇东庄、西参、崔桥等9个村的沿路村民都牵扯到搬迁。老百姓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如燕子衔泥般一点点儿精心建造收拾的房子要拆了,不少村民心里多少有些想不通。牢骚话有了,不满情绪有了。怎么办?修路势在必行,可村民的感情更要照顾。如何获得老百姓的同意、支持?只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说拆迁!

唐向元是崔桥村“第一书记”,拆迁时在镇村镇办工作。崔桥是临菏路沿线离峄山镇驻地最远的一个村,老唐每天骑着电动车来回。崔桥村村民一看到他,就像碰到住了多年的邻居一样,一句“老唐来了”便各干各的事。也难怪,唐向元在没任“第一书记”之前,就因为临菏路东延工程成为崔桥村的“老熟人”了。

212日拆迁动员令下达后,各个村就行动起来。短短1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总任务的9428%,一个月基本完成了搬迁任务。崔桥村在拆迁工作中也算是名列前茅,可还有那么几家村民没算清心里的帐,其中一家,就是唐向元的表亲杜秀林家。唐向元也知道亲戚的倔脾气,思量了几思量,把其他劝说人员挡下后,自己走进了杜秀林的家门。“咱亲戚归亲戚,只谈亲戚礼道的话,其它免谈。”话还没说几句,就陷入了僵局。任唐向元再谈政策,谈亲情,就是一句不应。唐向元回去后,一直在想自己的方法哪里不对,为何让老表连亲戚情都不认了。最后他想到老表家8成新的房子,想到老表家孩子及经济状况。没两天,唐向元再次来到杜秀林家,他象没事人似的跟杜秀林谈家里的某某亲戚如何,孩子在干什么,家里过得怎么样,说崔桥村将建的景福社区有什么样的设施,“你看看,面积这么大,125平方不说,环境还好,我都羡慕。如果我是这村的人,得早早的去选一套……”唐向元还提到临菏公路通车后的美好前景,“去嘉祥机场到京福高速,都从家门口抬腿就走,还有咱再方便的?!”杜秀林一颗抗拒的心被一点点地打动,他看着唐向元黑瘦的脸,最后终于重重地点了头。

“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是拆迁工作顺利实施的“千字文”!一句句理解暖心话,一天天靠上笑脸对群众,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不但拆迁工作以一个月速度基本完成,难得的是,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市到镇上访事件和安全事故,创造了拆迁中的“峄山速度”。

自己身体“蒙尘”了,干群关系贴近了

东庄村“第一书记”宋启玉告诉记者,拆迁完毕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没想到在清运垃圾时又出现了“新状况”:有些村民不让清运垃圾。当时最难说服的,就是沿街有门头、生意做得也很红火的村民,“就像刘广英家吧,人家开着馒头房,3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连住加经营觉得很宽裕。拆迁时经过大家做工作,也很痛快地拆了,可拆了之后没了收入,心里又开始后悔。这时候咱就得多为群众着想了。想想人家顾全大局做了这么大的牺牲,政府也得让群众受益不是?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给她租上了房子,又重新做起了生意,也同意把垃圾清运走了。”东庄村256户村民,其中64户属拆迁范围,是峄山镇拆迁最多的一个村。宋其玉没担任“第一书记”之前是镇信访办副主任,很多村民不了解政策,他就成了村里的“政策宣传员”,村民纠纷、补偿政策咨询等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垃圾清运“突击战”中,除了工程沿线的11个村,全镇其他村里的“第一书记”们也都纷纷加入到清理垃圾的队伍中来。大家达成一种共识,这是一项全市的重点工程,是每一个干部份内的责任。他们仅用4天半时间,就把店南、东庄、金张庄等搬迁户的建筑垃圾清运完毕,共清运垃圾2800余车,67万余方。“五·一前后天多热啊,最高能达33度,镇长就蹲在路边指挥车辆清运。”指挥部工作人员孙宜雪说道,“村里的百姓本来都是看着,可后来都慢慢地偎过来帮忙,说看到领导都为自己的事操心费力,心里过意不去。”

“一顶草帽、一块毛巾、一把扇子、一个水壶、一个马扎”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调动了所有指挥部人员和“第一书记”的工作主动性,大家工作在临菏路上,吃在临菏路上,两个鸡蛋、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就是他们的午饭。西参村村民赵夫桂对记者坦言:“俺家是2001年建的房子,上下两层200多平方,住得好着呢。咱村里动员拆,说要修路,驻村的吴书记也到家做工作,心里虽不舍得,也同意拆了。后来一看咱吴书记还有其他领导在路上干活,那真是一身土一身泥的,我彻底想通了。人家图得嘛?没喝过咱一口水,吃过一口饭,还不是为了这条路?这条路谁走的多?咱走得最多。”

两个村19户,15分钟的选房记录

65,郭参村和店子村两个村19户村民选房时,又创造了个“峄山速度”:15分钟没有任何争执就选房完毕。郭参村的一个老大娘拉着该村“第一书记”齐常春的手说:“原来住起脊的瓦屋、平房,现在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楼,真是没想到啊。”

现在在建的峄河社区、峄阳社区和景福社区一期工程,都是为安置目前为临菏路东延工程建设所搬迁的村民,最快的主体工程已建了三层。“我们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选址、规划、设计、招标等相关手续,再过一个多月主体工程就能完工。”在位于西参村北的峄阳社区建设现场,店子管区书记、西参村驻村队员田旭东告诉记者。“拆迁时村里做工作,田书记不分早晚地各家各户跑;清运垃圾那个脏那个累的,人家也不嫌,咱还有啥话说!我当时是村里第一个签拆迁协议的,不为别的,就为人家这个心情。”村民杜学燕一看就是个爽快人,她给我指着在建的房子,“就是前面西边那户,125平方,虽说比原来的房子面积小,可五口人也暂时够住了。”杜学燕原来的家上下两层,有地下室,近300平方,院子里种着花草果树。“冲路怎么办?又不是一家的事!田书记把政策都给俺说透了,修了这路,我们的花生不出村,就能在家里卖了。”西参村现有耕地2500多亩,花生就占了一半多,村支部书记王宪宾告诉记者,这条路还没修好,“第一书记”吴兵和他就商量怎样利用这条路做村里致富的文章了。

625日、8日,镇党委、政府分三次组织九个村300余户搬迁主房的群众顺利选取了主房、车库或储藏室,各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联村民警等广大峄山镇干部再次阐释了“峄山速度”!(顾    胡恩娇  胡雁南)

 

【简讯】

市委党校驻大束镇赵庄村工作组走访慰问包驻村老党员和困难党员  “七一”前夕,市委党校驻村工作组在校主要领导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了所驻村20多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为他们每人送去了300元慰问金和部分慰问品,并致以节日的问候,祝愿他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慰问组一行每到一个党员家庭,都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嘱咐有什么困难向驻村工作组反映,工作组将及时为他们解忧排难;同时,希望他们继续发挥党员余热,带头支持村里的经济发展,维护好和谐稳定。(孟东)

 

市教育局驻城前镇官庄村工作组牵线搭桥资助包驻村困难学生  近日,在市教育局驻城前镇官庄村工作组的协调下,市第二实验小学和村驻地学校青邑小学牵线搭桥,进行长期结对帮扶。帮扶仪式在城前镇青邑小学会议室举行,现场赠送青邑小学价值2万元的学生演出服,资助官庄村家庭困难学生12人,每人500元学习用品购置卡。二实小表示,下一步将从设施设备、学校管理、教学业务等方面对青邑小学长期进行支援和帮助。(翟超)

 

 
Copyright © 2023 三个全覆盖 鲁ICP备05025853号-3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