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我来到了郭里镇郭四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在这600多天里,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行奋斗之路,看炊烟袅袅;踏风雨而行,急百姓所需!我感动,入户离开时,包保的贫困户偷偷在我车筐里放了一兜自家种的桃子;我难忘,暑期七彩课堂时,在外打工的村民在微信群里说一声“老家真好”;我幸福,以一名大姐姐的身份,通过请她吃饭、打开心结,将一名父母去世、在家辍学1个多月的女孩成功劝返校园!
600多天的驻村工作,我找到了“为什么奋斗”的答案,那就是:初心的力量!是的,是初心!
实施“点亮支部”计划,以“向下扎根”的钻劲
做百姓信赖的“第一书记”
刚到村时,我们村因为党支部凝聚力差,被定为邹城市软弱涣散村。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一遍遍的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我怎样才能拉近干群关系?
首先,我要把自己彻头彻尾“变”成“咱村里的人”。炎炎夏日,我一股脑的扎到群众堆里,聊生产生活,谈家长里短。很庆幸,我的第一个工作规划,就来自入户时的灵感。每当入户的时候,我们村里的老百姓都会说:“陈书记,你喝茶吗?”“茶”是群众都喜欢的沟通媒介,“喝茶”可以拉近干群距离,也可以让群众之间的矛盾缓和,第一书记党建项目“连心茶馆”的想法便应运而生。经过论证和上级批复,我投入第一书记资金3万元实施“连心茶馆”项目建设,开设拉呱说事平台,以茶为媒,收集民情民意,解决民诉难事。走进“连心茶馆”,咖啡色的休闲桌椅,精美的青花瓷茶具,40平方米的茶馆里充满着温情、氤氲着茶香。与普通茶馆不同的是,这里不仅可以免费喝茶,还可以尽情倾诉,累了,就来这里歇歇脚;难了,就来这里说说话。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结合“民意5来听”行动,民情书记及村干部、党员和热心群众代表参与茶馆轮值。为确保民意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我在墙壁上专门设置“回音壁”,将收集的问题、组织如何回应和处理结果全部上墙公示,加强问题跟踪督办,让茶馆有“百姓温度”;同时,设置“笑脸墙”,时时刻刻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连心茶馆”已成为我们村里百姓喜爱的“网红茶馆”“解忧茶馆”。
2020年12月,连心茶馆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邹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得1万元资金扶持;2021年2月,荣获济宁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正月初七,济宁电视台《乡村振兴在行动》栏目报道“连心茶馆解民忧”典型案例15分钟;在2021年《郭里镇年度工作思路》中,郭里镇党委政府明确将“连心茶馆”经验做法在全镇各村推广。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立足村情实际,我决定实施“点亮支部”党组织提升计划,从提升党建活动阵地、健全规章制度、丰富活动载体三个方面,硬件补短板、软件强整改、活动接地气,激发党组织“红色动能”,有效推动软弱涣散村整顿提升。利用第一书记资金和协调资金,投资10万元打造“一室三站”党建阵地,即党建活动室、便民服务站、连心茶馆和留守儿童活动站,丰富党建阵地功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投资50万元,打造党建主题公园,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党建文化长廊等,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直观阐释党建理论,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为增强党员群众认同感、归属感,我出创意设计党建品牌标识“logo”,围绕“向阳、向上、向善、向美”,丰富党建内涵,并贯穿使用到志愿服务项目、党建活动中,扩大党建品牌知晓度和影响力。为丰富党建活动内容,我带领支部掀起“支部周例会、党员月汇报”、“党员家庭挂牌党员户”、“过好政治生日 不忘入党初心”、“疫情防控我是党员我先上”等活动,激励着全体村党员亮身份、争先进、做表率。同时挖掘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反哺型人才”,通过拜访我村在外名人、能人,有效争取村发展资金12万元;培育“创业型人才”,将我村优秀创业青年发展为党员,推荐为邹城市乡村好青年,并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培养“带头型人才”,通过挂牌“党员户”、过政治生日、定期交流座谈等,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素质。
现在,我们从“帮着干、带着干”逐渐过渡到村干部“自己干、主动干”,多项工作在镇领跑,进一步筑牢村庄发展的“红色根基”。
创新“聚力攻坚”模式,以“破土而出”的干劲
做百姓满意的“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所谓“第一”,就是要想在前列、干在前列、拼在前列。
2020年,是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年。健康整洁的人居环境是村民宜居、防控疫情的“卫生防线”。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如何突破“干部干 群众看”的尴尬局面?我带领村庄率先启动“红蓝橙”街长制,推选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强的25名党员和群众代表担任“街长”,其中村党支部委员担任总街长,党员、群众、青少年分别担任各区域红色、蓝色、橙色街长,形成了“街长责任上肩、群众和青少年参与治理、保洁员跟进”的治理模式。村庄划分5个片区,进行网格化监管,由党员带头,对责任路段环境整体监管,群众和青少年积极参与,劝阻不文明行为,倡树文明新风。为引导村民不乱倒垃圾,我还邀请小画家们对垃圾桶进行美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我们还创新实施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模式,将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创先争优等纳入积分体系,在村设置积分超市,由党员干部、“三色街长”组成评分队伍,每月入户评分,农户持积分卡到积分超市兑换领取大米、酱油、洗衣粉等价值不等的生活物品。邹城市人居环境指挥部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推广。积分制让村民不仅美了自家院子,还可以兑换奖品!2020年5月,郭里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推广实施,《大众日报》《济宁日报》《济宁新闻联播》等媒体专题报道!慢慢的,村里的环境整洁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好了,置身于干净整洁的街道,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驻村不仅要人驻进去,更要把心驻进去,才能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创新实施青年产业扶贫模式。因为我是一名团干部,驻村开始,我就给自己一个课题,如何充分发挥村级优秀青年作用,带动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助力脱贫攻坚。通过争取派出单位支持,设置青春扶贫动能驿站,探索“青年企业家+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青年产业扶贫模式。我们村的李老头花生有限公司率先为驻村贫困户提供虚拟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村“两委”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抓手。为拓宽产业发展道路,经过与镇党委政府汇报、上级论证批复,决定将第一书记资金注入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按照每年不低于投资额10%的收益给村委会,五年为一个周期,第5年返本后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帮助村长期稳定增收。建设高效农业示范田,帮助规模种植大户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土地400亩,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村集体荒地入股、村民土地流转等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流转土地200亩,实施金银花种植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同时,聚力攻坚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投资33万元,硬化道路、铺设花砖1000平方,建设“路边花园”,设置花池围栏300余米,栽植绿植等500余棵。
我们从没有亮点的村庄,带着初心,凭着实干,将2020年度村庄考核排名提升11个名次,位居39个村庄第3名!我们成了镇领导、村干部、群众眼里的“逆袭村”!
开展“暖心关爱”行动,以“奋进生长”的韧劲
做百姓贴心的“第一书记”
“干群关系亲不亲,要看用心真不真”。我坚持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我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思路,聚焦民情民意,做实民生服务。
扶贫帮困送温暖。争取资金6万元,关爱贫困大学生、留守儿童、老党员和退伍军人30余人;重阳节为村7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寒暑假在村开设“君子成长计划+”公益课堂;争取爱心资金2万元,为扶贫户青春期女孩建设“希望小屋”。
公益活动凝民心。2019年的中秋节,是我来到村里后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也是百姓重视的一个节日。加之,2019年是祖国70周年华诞。在这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为了让村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过一个不一样的中秋佳节,共同为祖国祝福,我决定在村里策划一场以“我爱小家 也爱大家”的中秋快闪活动。同时,举行留守儿童结对仪式,20名城市小志愿者和村里20名困难留守儿童长期结对,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和关爱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中,邀请青年企业家代表为留守儿童送来月饼、核桃、花生等5000余元的爱心物资,公益团队为老人免费理发、义诊、按摩,获得广大村民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小青助学”解民需。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一片祥和。作为一名第一书记,这个时候不冲在一线,更待何时?正月十二那天,在一次入户中,看到一个叫壮壮的小学生在哭,我问他怎么了,他着急的说:“姐姐,这些英语单词我不会读,现在又不能出门,没法问同学,怎么办呀。”那天,我辅导完壮壮才离开,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当前,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第一书记履行工作职责、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次考验。”辗转反侧的我翻看着手机,突然“郭四村大学生”微信群让我眼前一亮,现在大学生都在家,有空余时间,有辅导能力,是不是可以动员他们线上辅导?灵光过后,我连夜起草志愿者招募令,第二天一早便发到了群里。正当我担心他们的积极性时,突然群里蹦出一排排字,“我报名”“我报名”“我也报名”。那一刻,我感动的泪水瞬间滑下。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就是一位精准扶贫户家的大学生盛红冉。红冉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弟弟上初中,因父亲去世,家中收入紧靠母亲打零工,生活困难。内向的红冉懂事、坚强,我立刻联系圆梦微公益团队和她结对,给予其2000元爱心助学金和笔记本电脑一台,同时与爱心人士结对子,给予其物资和精神上的关爱,在帮扶下,她的性格阳光开朗。在这次“小青助学”课堂中,红冉主动靠上,积极带动来自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等高等院校的8名村大学生共同参加这次志愿服务活动,用所学知识服务村里学生,对于她的变化,我倍感欣慰。岩岩是一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孩子上网课都是借邻居的手机。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时代的骄子啊。我立即联系爱心团队发起智能手机捐赠活动,送手机的时候,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陈书记,你放心,我们一定照顾好孩子的学习!”那天,我记得天空下着雨,但爷爷奶奶和孩子的笑脸却连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支持青年助发展。李鹏是郭四村一名创业青年,运营一家花生米加工厂。2020年初,因为疫情,让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拿到了复工许可。但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复工复产面临资金压力。我能不能帮他解决燃眉之急?经过向团市委领导汇报,联合市农业银行多次调研,最终帮他申请到260万元的贴息贷款,年利率只有0.775%,与同类贷款项目相比,每年可节省贷款利息10万余元,为创业青年带来复工复产及时雨!
这个家,人情味,更浓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了!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用心经营,用情打理,用实干赢来信任。2021年4月,被邹城市委、市政府记个人三等功。2020年12月,被济宁市下派办授予济宁市“最美第一书记”;2020年5月,被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团市委等部门联合授予“新时代济宁最美青年”提名奖;2020年5月,作为第一书记先进典型在邹城市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
扶贫驻村的时间不长,只有2年;青春年华不多,只有20年。青春不息,奋斗不止。只有扎根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实现人生价值,用实干践行初心,用担当笃行使命,方能不枉信任,方能问心无愧,方能不负“第一书记”称谓!
(邹城市郭里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团市委驻郭里镇郭四村第一书记 陈华)